“在车企做工艺经理,每天审阅的图纸成千上万,这份经历让我对技术的理解远超常人,速度也更快。”他回忆道,“后来进入专利局当审查员,效率同样突出。”专利审查员的经历,更是塑造了他的核心竞争力。专利审查员系统的培训流程促使他快速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分析框架、统一的行业认知标准和对技术方案的精准判断,将他从一个单纯的技术背景从业者,彻底锻造成了一个具备法律思维和审查视角的专业人士。
然而,体制内的一些政策变化促使他重新审视未来。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由过往经历累积而成的复合优势,深耕知识产权领域,他毅然考取了律师资格。对于这个选择,他笃定地说:“选择职业,自然要扬长避短——而我的长处,正是过去每一段经历打磨出来的。”同时他表示,选择律师职业,源于骨子里对挑战的热爱和“赢”的渴望。
于春博律师坦言,入行前并未预设法律行业的模样,更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知,不给自己设限。如今,他已成为业内少有的“理工+法律+知产”三重背景、“专利代理师+律师”双证、“工程师+知识产权师”双职称的复合型律师,他今日的独特优势,正是过去多元路径的厚积薄发。
“很多别人检索不到的专利证据,我一眼就能识别。”这绝非偶然,而是日复一日审阅、思考沉淀下来的专业敏感度。之前的技术与审查工作赋予了他严谨的专业标准和高效的案件突破能力,“接到案子,我能更快地找到关键点,这身本领,根植于过去的系统训练。”这份专业沉淀,是纯粹法律背景律师难以快速复制的优势。
“绝不为了接案子而‘画大饼’,”他进一步阐释,“面对客户,我会客观分析案件的优势、风险以及可能的结果区间。案件效果能争取到七分,我绝不会夸口说十分;如果案件本身赢面渺茫,我会直接告诉客户,而不是为了律师费去编织虚幻的希望。”在他看来,刻意夸大预期不仅是道德问题,更会透支律师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同样重要的是“不装”——不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充专家,不接超出自己专业能力或精力范围的案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产权领域本就博大精深,细分方向众多。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或力所不及的大案,坦诚承认并推荐更合适的同行,是对客户负责,也是对自己专业声誉的守护。”
这份近乎执拗的“务实”与“克制”,并非天生,而是其独特职业轨迹淬炼出的清醒认知。“在车企当工艺经理,图纸上的一个小数点错误,可能导致生产线瘫痪、巨额损失;在专利局做审查员,每一份审查意见都关系着专利申请人的核心利益和后续的法律稳定性,下笔必须千钧慎重,容不得半点虚浮。”过往这些需要对技术细节锱铢必较、对决策后果承担直接责任的经历,早已将“精准评估、量力而行、责任先行”的准则刻入他的职业基因。
谈及律师的核心价值,他笃定地说:“律师最重要的,是服务客户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深刻理解客户困境、精准把握问题本质。“就像《教父》里那句经典台词:‘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案件亦是如此。律师的价值,在于迅速厘清形势,制定最优策略,并倾尽全力,帮助客户达成目标。”这种洞察力与执行力,同样是职业历练的结晶。
“当时的情况很棘手,”他回忆道,“一家国外巨头起诉我们一家地方国企专利侵权,侵权成立的可能性很高。案件的关键,在于能否无效掉对方的专利。”当他加入办案团队时,前几轮无效检索均无果。“我是审查员出身,刚从专利局出来不久——正是这份‘过去’赋予我的专业嗅觉和检索技巧,让领导委以重任,压力不小。所幸,凭借过往训练形成的独特视角,最终还真找到了一份关键的对比专利。”
就在口头审理前夕,这家国企子公司的一把手发出沉重感慨:“一审已经判赔4500万。像我们这样的地方企业,能维持盈亏平衡、略有盈利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这4500万真的赔出去,工厂就得关门,几百号工人就得下岗,甚至整个中国相关行业都可能被对方打垮……”这番话,虽非直接施压,却在于春博律师心中激起千钧重担。
“那一刻,你感受到的不仅是案件输赢,更是几百个家庭和一个产业的命运系于己身。而支撑我扛住这份压力的,正是过往严谨审查工作培养出的责任感和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
最终,他们成功无效了对方专利,二审法院据此驳回了起诉。每个案件背后都有责任,但那次国企老总的话,那份对行业、对员工的责任感,深深触动了于律师。那个场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烙印至今。这次的成功经历也让他确信, 是过去在专利局里每一次严谨的审查、在车间里审阅的每一张图纸,共同塑造了此刻能肩负起这份责任的自己。